奥运会体育美术展示图片-奥运会体育美术展
1.石向东的参加展览及学术活动
2.篆刻艺术如何在冬奥赛场“动起来”?
石向东的参加展览及学术活动
1989年(北京)《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90年(北京)《中国体育美展》
1993年(北京)《中国体育美展》,作品《最后的防线》获“特等奖”,作品被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奖杯。
1994年(北京)《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行进》获最高奖
1995年(美国纽约)《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国际艺术家作品影视展》
1996年(成都)《第四回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雕塑作品展》
1997年(上海)《中国体育美展》,作品《走向奥林匹克》获特等奖,作品被中国国家体委作为礼品赠送给国际奥委会总部收藏,同年获国际奥委会颁发的“特等奖”奖杯。
1997年《都市人格》现代艺术家邀请展
1999年(北京)《中国第九届全国美展》
2000年(杭州)《第二回中国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2000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溶接——文楼工作室第四展》
2001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通道画廊:《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创作展》
2001年(北京)北京西单文化广场《时空 平台2001年雕塑家邀请展》
2001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新址《法国巴黎美院教授托尼 布朗“媒体与媒介”课题展》
2001年(上海)《旋转360——中国现代艺术家方案展》
2001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新址《文楼工作室第五回展》
2001年(山西)《中国现代雕塑展》
2001年(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法国巴黎高等美院教授托尼 布朗《媒体与媒介》雕塑创作班毕业展
2002年(北京)《海洋馆“蓝色空间中国雕塑家邀请展》
2002年作品《行进之二》获北京首届国际雕塑展“优秀作品奖”,并被北京国际雕塑公园收藏
2002年(南宁)《1频道——六人实验艺术展》
2003年《罐制品》、《健美服》入选中国现代雕塑教科书范例作品。
2004年(山东)《国际雕塑家邀请展》
2004年(长春、深圳、北京)《第十届全国美展》获优秀奖
2004年作品《行进》被中国国防大学选中,复制放大永久存列在国防大学校园环境中
2005年上海 百年雕塑艺术家邀请展
2006年天津 平台人文雕塑肖像展
2007年北京雕塑邀请展
2008年作品《新的目标》获北京奥运会景观雕塑展优秀奖
篆刻艺术如何在冬奥赛场“动起来”?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共30个,其中包括24个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和6个北京冬残奥会体育图标。但把二维的篆刻转换为三维的动画,在2-3秒的短时间里高度提炼经典动作,呈现运动特点,同时还要符合运动规范,自然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难题。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靳军说,刻刀与石头接触过程中“崩残”出的粉末,可以与雪花、冰花产生关联,“这产生了从静态到动态的联系,篆刻这门传统艺术与时尚的冰雪运动结合,刻刀的动作,冰雪运动的动作,从静到动,从古至今,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图标以霞光红为底色,寓意着日出东方,代表着热情和希望,也为即将在春节期间举行的北京冬奥会烘托出喜庆气氛。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的特点与意义:
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以篆字结构为基本形式,兼具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相形逸趣和现代图形简化的特点,使体育图标显示出了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年1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正式发布。这些体育图标是篆刻与汉字的相互融合,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是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又一个“中国文化符号”。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图标设计将冬季运动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巧妙结合,既展现出冬季运动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特点,也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以上内容参考 中新网-篆刻艺术如何在冬奥赛场“动起来”?